看书哩kanshuli.com

赵承平没有惊动任何人,径直走到基坑边的施工指挥台。那里摆放着几张临时桌椅,上面摊着混凝土配合比单、施工日志和各种检测记录。他拿起配合比单,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数字:水泥、砂石、外加剂的比例,水胶比,坍落度要求…… 每一个数据都牵动着他的神经。“师傅,麻烦把今天的混凝土进场验收记录给我看一下。” 他对旁边一位正在记录数据的技术员说。

技术员愣了一下,显然没认出这位突然出现的督查员,迟疑着递过记录册。赵承平仔细翻阅着,上面记录着混凝土的生产厂家、运输时间、到场温度和坍落度检测结果。“坍落度 55 毫米,符合设计要求,但到场温度 28℃,稍微偏高了点。” 他一边说,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后续要注意运输过程中的降温措施,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

说话间,混凝土取样员拿着取样桶走了过来,准备按规定取样送检。赵承平立刻跟了过去,眼睛紧紧盯着取样过程。取样员从输送管道出口接取混凝土,动作规范地分装进三个试块模具中,抹平表面后做好标记。“试块要及时送到指定实验室,养护条件一定要达标,检测报告出来后第一时间给我一份。” 赵承平叮嘱道,语气严肃却不生硬。

取样员点点头:“放心吧,赵工,我们都是按规矩来的。” 赵承平没有离开,而是站在基坑边,全程盯着混凝土浇筑。泵车的轰鸣声震得人耳膜发颤,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让他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目光始终锁定在桥墩模板的连接处,观察着混凝土是否有漏浆现象,振捣是否到位。

有一次,他发现一处模板的缝隙有点大,少量混凝土浆液正从缝隙中渗出,立刻高声喊道:“暂停浇筑!那边模板漏浆了!” 施工负责人闻讯赶来,看到漏浆的地方,赶紧安排工人用堵漏材料封堵缝隙。“模板拼接必须严密,这么重要的桥墩,一点漏浆都可能影响结构整体性。” 赵承平走到施工负责人身边,语气带着几分严厉,“以后浇筑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模板质量,不能有任何马虎。”

施工负责人脸上露出歉意:“赵工,是我们疏忽了,以后一定严格检查。” 看着工人把缝隙封堵好,确认没有问题后,赵承平才示意可以继续浇筑。这一站就是整整一上午,太阳渐渐升高,阳光变得灼热,他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工装紧紧贴在身上,脸上也沾满了灰尘,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脚步,直到上午的浇筑任务完成,才找了个阴凉处喝了口水。

接下来的几个月,赵承平成了跨江大桥引桥工地的 “常客”。他没有固定的督查时间,有时是天刚亮的清晨,带着一身露水赶到工地,检查早班的施工准备情况;有时是繁星满天的深夜,当桥墩进行预应力张拉等关键工序时,他总会准时出现在现场。

有一次,为了督查夜间的箱梁混凝土浇筑,他凌晨一点赶到工地。夜色中的工地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泵车和振捣棒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工人们看到他,都有些意外,有人私下嘀咕:“这赵工也太拼了,大半夜还来盯着。” 赵承平听到了,却没有在意,只是认真地检查着每一个环节,直到浇筑工作顺利完成,天快亮时才离开。

一开始,施工人员对他这种 “不定时督查” 很不理解,甚至有些抵触。觉得他太较真,一点小事都揪着不放,影响施工进度。有个老工人就曾私下抱怨:“我们干了这么多年桥梁工程,还能出岔子?赵工这是不信任我们。” 这些话传到赵承平耳朵里,他没有生气,也没有辩解,只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初衷。

他每次去督查,不仅指出问题,还会耐心地讲解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违反规范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有一次,一位年轻工人在绑扎钢筋时,为了图省事,把两根钢筋的搭接长度缩短了几厘米。赵承平发现后,没有直接批评,而是拿出图纸和技术规范,指着上面的要求说:“你看,设计要求搭接长度不少于 35 倍钢筋直径,你现在只搭了 30 倍,虽然只差几厘米,但在桥梁这种重载结构中,可能会导致钢筋受力不足,影响桥墩的承载能力。”

他还结合自己之前处理过的工程质量事故案例,给工人们讲解违规操作的危害。“之前有个项目,就是因为钢筋搭接长度不够,导致桥梁使用几年后出现裂缝,最后花了大价钱加固。” 赵承平的语气诚恳,“我们现在多花点时间把细节做好,就是为了以后不出问题,既对工程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渐渐地,施工人员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他们发现,赵承平的督查并不是故意刁难,而是真的为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着想。他指出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隐患;他提出的建议,总能帮助他们改进施工方法。慢慢地,工人们开始主动配合他的督查工作,遇到问题会主动向他请教,施工前也会自觉按照规范做好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跨江大桥引桥的桥墩浇筑完成那天,赵承平站在 3 号桥墩下,仰头望着 20 多米高的盖梁,手里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 从钢筋笼绑扎的间距误差,到混凝土试块的强度数据,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可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架梁阶段,要将 60 片重约 120 吨的预制梁精准安装在桥墩上,误差不能超过 5 毫米,这对施工精度和监督力度的要求,比桥墩施工还要高。

架梁工程启动前一周,赵承平跟着专家组参加了三次技术论证会。第一次会议在市交通局的会议室召开,桌上摊着 1:200 的引桥架梁图纸,专家组的李教授用红笔在预制梁的吊装点位上画了圈:“这个位置的吊环强度必须达到 16Mn 钢的标准,吊装时还要用专用的防滑垫,避免钢绳磨损吊环。” 赵承平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来,还特意用荧光笔把 “16Mn 钢”“防滑垫” 这两个关键词标亮 —— 他知道,这些细节一旦疏忽,可能会导致预制梁在吊装过程中晃动,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第二次论证会移到了预制梁厂。赵承平跟着专家组钻进存放预制梁的仓库,每片梁的侧面都喷着编号和生产日期。李教授用小锤敲了敲梁体,听着声音说:“承平,你听这声音,清脆的就是密实度合格的,要是发闷,可能里面有空洞。” 赵承平赶紧凑过去,也学着李教授的样子敲了敲,还把不同声音对应的梁体编号记在本子上,心里默默记下:“现场架梁前,也要用小锤抽检梁体密实度。”

最关键的第三次论证会,聚焦在架梁的 “时间窗口” 上。因为引桥下方是城市主干道,白天车流量大,大型吊车无法占道作业,只能在夜间 23 点到凌晨 5 点施工。专家组的王工程师指着施工计划表说:“每晚只能架 3 片梁,还要预留 1 小时的安全检查时间,你们监督的时候,一定要盯着施工方按时间节点来,不能为了赶进度压缩检查时间。” 赵承平在笔记本上画了个时间表:23:00-23:30 吊车就位检查,23:30-01:00 吊装第一片梁,01:00-02:30 吊装第二片,02:30-04:00 吊装第三片,04:00-05:00 安全检查。他还在旁边写了句提醒:“每片梁吊装后,要立即检查支座是否水平,螺栓是否拧紧。”

三次论证会下来,赵承平的笔记本厚了整整两页,连他自己都笑称:“这些要点记在本子上还不够,得刻进心里才放心。” 出发去工地前,他特意把笔记本塑封了 —— 夜间施工容易碰水,他怕字迹被弄花,毕竟这些都是架梁监督的 “核心指南”。

架梁作业开始的第一个晚上,赵承平提前两个小时就到了工地。他穿上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先绕着施工区域走了一圈:主干道旁已经立好了 “夜间施工,车辆绕行” 的警示牌,吊车的支腿下垫了厚厚的钢板,防止地面塌陷;预制梁运输车上的固定绳也检查了一遍,每根绳子都用扳手拧到最紧。

22 点 50 很,施工负责人张队长跑过来:“赵工,一切准备就绪,能开始了吗?” 赵承平看了看手表,又抬头望了望天空 —— 没有下雨,风速也在 3 级以内,符合吊装要求。他点点头:“开始吧,注意吊装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 5 米。”

随着吊车的轰鸣声响起,第一片预制梁缓缓离开运输车。赵承平站在离吊车 10 米远的地方,手里拿着手电筒,盯着梁体的晃动情况。他的眼睛死死盯着梁体两侧的刻度线,嘴里时不时提醒:“慢一点,左边有点偏”“再调一下,对准支座中心”。当梁体稳稳落在盖梁上时,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用水平仪检查支座:“左边高了 1 毫米,再降一点。” 直到水平仪的气泡居中,他才让工人开始固定螺栓。

凌晨 1 点,第一片梁安装完成。赵承平靠在工地办公室的墙上,喝了口热水,感觉眼睛有点发涩 —— 刚才盯着梁体太久,眨眼的次数都少了。张队长递过来一瓶功能饮料:“赵工,歇会儿吧,下一片梁还要等 20 分钟。” 赵承平接过饮料,却没坐下:“我再去看看第二片梁的吊环。” 他知道,夜间施工人员容易疲劳,自己多检查一遍,就能多一份保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