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不能有任何马虎 (2 / 2)
看书哩kanshuli.com
第二片梁吊装时,意外发生了 —— 吊车的钢绳突然发出 “咯吱” 的响声。赵承平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大喊:“停!赶紧停!” 吊车司机立即刹车,梁体悬在半空中。赵承平跑过去,发现钢绳与吊环的接触点没有垫防滑垫,钢绳已经有了细微的磨损痕迹。“张队长,怎么回事?论证会上特意说要垫防滑垫!” 赵承平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他摸了摸磨损的钢绳,心里一阵后怕 —— 要是钢绳断了,120 吨的梁体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队长赶紧让人拿来防滑垫,一边给钢绳垫上,一边解释:“刚才忙忘了,下次肯定注意。” 赵承平没再多说,只是在笔记本上记下:“01:20,第二片梁吊装前未垫防滑垫,钢绳轻微磨损,已整改。” 他心里清楚,夜间施工最容易出疏漏,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有半点松懈。
凌晨 4 点,第三片梁终于安装完成。赵承平看着工人检查螺栓扭矩,感觉困意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 从晚上 8 点到现在,他已经站了 8 个小时,腿都有些发麻。工地办公室里有张折叠椅,他靠在上面,闭上眼睛想眯一会儿,可脑子里却不停回放着刚才的吊装过程:第一片梁的支座水平度,第二片梁的防滑垫,第三片梁的螺栓扭矩…… 直到确认所有细节都没问题,他才稍微放松下来,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天快亮时,一阵风吹进办公室,赵承平打了个寒颤,醒了过来。他看了看手表,才 5 点半,离上班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他揉了揉眼睛,起身走到工地现场,看着三片整齐排列的预制梁,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钢铁光泽,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成就感 —— 这一夜的坚守,值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赵承平每天都这样度过:晚上去工地监督架梁,凌晨在办公室眯一会儿,天亮后又接着整理检查报告。有时实在困得不行,他就用冷水洗把脸,或者嚼颗薄荷糖提神。同事周明看到他眼底的黑眼圈,劝他:“承平,要不歇一晚,让别人替你去?” 赵承平却摇摇头:“架梁是关键工序,我亲自盯着才放心。” 他心里明白,跨江大桥是百年工程,自己多熬几个夜,就能让大桥多一份安全保障,这种责任,他放不下。
架梁工程进行到底 18 天,已经安装了 54 片预制梁,离完成只剩下最后 6 片。那天早上,赵承平像往常一样去检查已安装的梁体,当他走到第 32 片和第 33 片梁的接缝处时,突然停住了脚步。他蹲下身,用手摸了摸接缝的边缘,感觉有细微的凸起;又拿出直尺靠在接缝上,发现直尺与梁体之间有 0.5 毫米的缝隙。
“张队长,你过来看看。” 赵承平招手让张队长过来。张队长摸了摸接缝,笑着说:“赵工,就这么点缝隙,不影响结构安全,行车的时候也感觉不出来。” 旁边的工人也附和:“是啊赵工,我们干架梁这么多年,这点误差很正常,没必要整改。”
赵承平却没笑,他站起身,指着接缝对大家说:“你们想想,大桥通车后,每天有上千辆车经过,车轮反复碾压这个凸起的接缝,时间长了,接缝处的混凝土会开裂,甚至会影响梁体的使用寿命。” 他拿出手机,打开之前存的桥梁病害图片:“你们看,这就是因为接缝处理不好,几年后出现的裂缝,到时候再维修,不仅成本高,还会影响交通。”
张队长看着图片,沉默了。赵承平又接着说:“我们监督工程,不能只看‘不影响安全’,还要追求‘优质’。大桥是给市民用的,我们要让大家走在上面既安全又舒适,不能将就。” 他的语气很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坚定 —— 这些年,他见过太多因为 “小误差” 酿成的大问题,所以无论别人怎么说,他都坚持要把细节做到最好。
见张队长还是有些犹豫,赵承平又提出:“整改方案我来帮你们一起想,我们用环氧树脂砂浆把接缝找平,再贴一层碳纤维布加固,这样既不影响后续施工,又能保证接缝的平整度。” 他还主动联系了材料供应商,让对方当天就把环氧树脂砂浆送过来。
当天下午,整改工作就开始了。赵承平一直守在现场,看着工人清理接缝处的灰尘,调制环氧树脂砂浆,再用抹子一点点把接缝找平。他时不时用直尺检查平整度,发现有不平整的地方,就让工人重新处理。有个年轻工人小声嘀咕:“赵工也太较真了,这么点小事还要折腾半天。” 赵承平听到了,却没生气,只是笑着说:“小伙子,等大桥通车了,你开车经过这里,就会觉得现在的折腾是值得的。”
傍晚时分,接缝终于整改完成。赵承平用手摸了摸找平后的接缝,又用直尺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缝隙后,才满意地点点头。
引桥架梁工程收尾那天,赵承平站在引桥与主桥衔接处,看着最后一片预制梁稳稳落位,心里刚松了口气,又想起接下来的桥面铺装 —— 这是大桥通车前的关键工序,沥青的温度、平整度、压实度,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和舒适度。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新的一页已经写下 “桥面铺装监督重点”:材料抽检、温度监控、压实度检测,每一项都画了着重号。
桥面铺装工程启动的第一天,赵承平早上五点就到了工地。此时的施工现场已经热闹起来:沥青摊铺机、压路机整齐排列在主桥两侧,运输沥青的罐车正陆续进场。他穿上反光背心,径直走向罐车停放区,手里拿着红外测温仪 —— 这是他特意从实验室借来的设备,精度能达到 ±1℃,专门用来检测沥青到场温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辆罐车刚停下,司机王师傅就跳下来,笑着递烟:“赵工,早啊!这是今天第一车沥青,刚从搅拌站拉过来的,温度肯定够。” 赵承平摆摆手,没接烟,而是打开罐车的卸料口,将测温仪的探头伸进沥青里。几秒钟后,测温仪显示 “142℃”,他皱了皱眉:“王师傅,规范要求沥青到场温度不低于 150℃,这还差 8℃,不符合要求。”
王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测温仪,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不可能吧?搅拌站那边说没问题啊,是不是仪器不准?” 赵承平没说话,又换了个位置测了一次,结果还是 142℃。他拿出笔记本,翻到 “沥青铺装技术规范” 那一页,指给王师傅看:“你看,规范上写得很清楚,改性沥青到场温度要在 150-165℃之间,低于 150℃,沥青的流动性会变差,压实度就达不到要求,通车后容易出现裂缝。”
这时,施工负责人张队长也跑了过来,看到测温仪上的数字,赶紧说:“赵工,要不先卸下来用吧?今天就这一辆罐车,要是退回去,摊铺机就得停工,耽误半天工期不说,工人的误工费也是一笔开销。” 周围的工人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劝:“是啊赵工,差几度而已,应该不影响”“我们多压几遍,肯定能达标”。
赵承平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心里也有些犹豫:确实,退车会耽误工期,他也知道施工队不容易。但他转念一想,大桥通车后每天要承载上万辆车,要是因为沥青温度不够导致桥面损坏,不仅维修成本更高,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不行,必须退回去。温度不达标,坚决不能用。”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搅拌站负责人的电话:“李总,你们今天送的沥青温度只有 142℃,不符合规范,我已经让罐车退回去了,麻烦你们重新调整温度,确保下次到场温度达标。” 挂了电话,他对张队长说:“张队,工期可以往后延半天,但质量不能打折扣。我已经跟搅拌站沟通好了,他们会尽快重新送料过来,这期间你们可以先检查摊铺机的参数,做好准备工作。”
张队长看着赵承平认真的样子,只好点点头:“行,赵工,听你的。” 王师傅也叹了口气,重新发动罐车:“赵工,你这较真劲儿,我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