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准备通知施工方进行修补 (2 / 2)
看书哩kanshuli.com
赵承平闻言,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可这份安稳没持续多久,一份紧急调令就送到了他手上 —— 被抽调到市里新成立的重点工程督导组。接到通知的那天,办公室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卷着打转,赵承平捏着调令文件,指尖能清晰感受到纸张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重点工程督导组,光是名字就透着非同一般的严肃性。这个新组建的团队,肩负着巡查全市在建重大项目的重任,小到建材质量,大到结构安全,都要一一督查。这些项目个个都是关乎城市发展的 “骨架工程”,跨江大桥、新机场航站楼、城市轨道交通…… 每一个都万众瞩目,一旦出问题,不仅是经济损失,更可能影响万千市民的生活与安全。赵承平心里清楚,这意味着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往后的日子,怕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少了。
报到那天,他特意提前半小时抵达督导组办公地点。那是一栋位于市中心的政务大楼,办公室里窗明几净,崭新的文件柜上贴着 “项目档案”“督查记录” 等标签,墙上挂着全市重大项目分布图,密密麻麻的红点标注着各个工程的位置,像一张等待破解的作战地图。陆续有穿着制服的同事走进办公室,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干练与凝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次组内会议在上午九点准时召开。会议室里,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人,组长周明远坐在主位,他是个年近六旬的老干部,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眼神锐利如鹰,透着多年深耕工程领域的威严。“今天是咱们督导组第一次正式会议,先通报几个近期排查出的问题项目。” 周明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城东快速路项目,钢筋间距不达标,存在结构安全隐患;高新区产业园配套工程,消防管道偷工减料,壁厚未达到设计标准……”
每一个问题通报,都像一记重锤砸在众人心上。赵承平坐在会议桌靠后的位置,手里握着笔,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能清晰地感受到,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每个人的眉头都紧紧蹙着。当听到 “某项目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施工暂停,影响近千名市民出行” 时,他的心里一阵揪紧,想起自己之前处理过的问题建材案,那些隐藏在钢筋水泥里的隐患,从来都不是小事。
“这些问题,暴露了部分项目监管的漏洞。” 周明远敲了敲桌子,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督导组的职责,就是当好城市建设的‘守门员’,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往后,每个人都要严格督查,不讲情面、不打折扣,发现问题立刻上报、限期整改,出了差错,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散会后,同事们陆续走出会议室,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沉甸甸的压力。一位头发微卷、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走到赵承平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 他是督导组的老成员老陈,之前在住建局就和赵承平有过交集,经验十分丰富。“承平,欢迎加入咱们这个‘救火队’。” 老陈的语气里带着几分调侃,更多的却是凝重,“组长刚才说的都是实话,咱们手里的每一个项目,都是硬仗,往后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半点马虎不得。”
赵承平点点头,心里的压力越发清晰。他看着老陈疲惫却坚定的眼神,知道这句话里的分量。“陈哥,我明白,一定全力以赴。”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韧劲。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他翻开刚才的会议记录,那些被红笔圈出的问题项目,像一个个警示灯,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烁。他深吸一口气,暗下决心:不管任务多艰巨,都要守住底线,绝不能让类似的问题再发生。
没过多久,督导组就分配了各自负责的项目。赵承平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跨江大桥的引桥工程。当周明远把项目资料递给她时,特意叮嘱:“这个工程可不简单,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跨江引桥要承受江水冲击和车辆重载,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是顶级的。你之前有多个民生工程的监督经验,但桥梁工程涉及的专业领域更细,可得多下点功夫。”
赵承平接过厚厚的资料袋,沉甸甸的重量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回到办公室,他立刻把资料摊在桌上,图纸、技术规范、施工方案…… 满满当当堆了一桌子。跨江大桥引桥全长三千多米,涉及桩基、箱梁、桥面铺装等多个复杂工序,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线条、标注和专业术语,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需要一点点拆解。
接下来的两天,赵承平几乎泡在了图纸和资料里。他把办公室的窗帘拉上,只留下台灯的光线聚焦在桌面上,桌上的咖啡换了一杯又一杯,凉了就重新续上。他拿着放大镜,一点点研究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从桩基的深度、钢筋的规格,到箱梁的浇筑工艺、桥面的防水设计,都逐一琢磨。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立刻查阅相关规范;碰到复杂的结构节点,就画图标注,反复推演。
他的笔记本上,很快就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引桥桩基深度不得小于 30 米,混凝土强度等级 C35”“箱梁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需符合设计要求,误差 ±5%”“桥面防水层采用双层 SBS 改性沥青,厚度不小于 4 毫米”…… 每一个关键节点,他都用红笔圈出,旁边还标注着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督查重点。
有一次,他对着引桥的抗震设计规范研究了整整一下午。跨江大桥位于地震设防烈度 7 度区,引桥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
他反复对比设计方案和国家抗震规范,发现其中一个节点的箍筋加密区长度标注不够明确,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核实引桥桥墩箍筋加密区长度,确保符合 GB-2010 抗震规范要求”,
准备在后续现场督查时重点确认。
两天下来,赵承平的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下巴上冒出了淡淡的胡茬,连饭都没好好吃几顿。
但当他合上最后一本技术规范,看着笔记本上条理清晰的重点记录时,心里却涌起一股踏实感。
他仿佛已经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引桥的施工全貌,知道哪些地方是督查的关键,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研究完跨江大桥引桥工程的图纸和技术规范,赵承平第一时间敲定了去工地的行程。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他特意换上了一身耐磨的工装,脚踩一双高筒雨鞋 —— 前一天刚下过雨,工地必然泥泞难行。车窗外的天色渐渐亮透,城市从沉睡中苏醒,跨江大桥的轮廓在晨雾中越来越清晰,那横跨江面的主桥已经颇具气势,而他要督查的引桥工程,正处于桥墩浇筑的关键阶段。
车子驶进工地,刚一开门,混杂着泥浆和水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地面果然如预想中那般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踩下去,雨鞋深陷在烂泥里,拔出来时带着 “咕叽咕叽” 的声响,裤腿很快就溅上了点点泥斑。远处,几座已经浇筑到一半的桥墩巍然矗立,像巨人的臂膀支撑着未来的桥面,而不远处的基坑边,泵车正轰鸣作响,巨大的输送管道如同一条银色的巨龙,将混凝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桥墩模板中。
工人们穿着沾满水泥的工装,头戴安全帽,正各司其职地忙碌着。有的在操控泵车,目光紧紧盯着输送口;有的手持振捣棒,在混凝土中来回移动,确保浆料密实无气泡;还有的在模板旁观察,不时用工具敲击模板,检查是否牢固。整个工地一片热火朝天,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紧张而有序的施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