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只能交给你了 (2 / 2)
看书哩kanshuli.com
随着工程的推进,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十月中旬,工程进入结构加固的关键阶段,施工方突然向赵承平提交了一份材料变更申请。原来,维修方案中指定使用的一种进口碳纤维布,由于厂家停产,市面上已经断货,施工方希望用一种国产碳纤维布替代。
看着申请报告上的新材料型号,赵承平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结构加固是隐蔽工程的核心,所用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中心的安全使用寿命。他记得之前在老旧小区改造时,就曾遇到过施工方用劣质材料替代合格产品的情况,虽然最后及时发现并整改,但那种心惊胆战的感觉,他至今记忆犹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不能轻易同意。” 赵承平把申请报告放在办公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如果同意更换,万一新材料的性能不达标,后续出现结构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不同意,工期本来就紧张,重新寻找合适的材料可能会耽误进度,影响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两种选择,一边是安全底线,一边是时间压力,让他陷入了两难。
他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而是对张经理说:“你们先暂停相关工序,给我三天时间,我会组织专家论证,确认新材料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张经理脸上露出焦急的神色:“赵工,三天时间太长了,我们的工期本来就很紧张,再耽误下去……”
“工期再紧,也不能牺牲质量。” 赵承平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定,“结构安全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因为赶进度就留下隐患。”
接下来的三天,赵承平几乎没有休息。他四处联系业内的结构工程专家,从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到高校的土木工程系,一共邀请了五位权威专家。他把新旧材料的技术参数、检测报告一一整理成册,熬夜制作成论证会的资料。论证会当天,他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仔细检查每一份材料,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论证会上,施工方代表详细介绍了新材料的来源、生产工艺和检测结果,五位专家则围绕新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耐久性等关键指标,与原设计材料进行了全面对比。他们时而低头查阅资料,时而相互交流讨论,会场里气氛严肃而紧张。赵承平坐在一旁,认真聆听着每一位专家的发言,手中的笔不停记录着关键观点,手心渐渐冒出了冷汗。
“从检测数据和现场试验结果来看,这款国产碳纤维布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不低于原设计的进口材料,而且在适配性上更符合老旧建筑的结构特点。”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给出了结论。其他专家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认为可以替代使用。
听到这个结论,赵承平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站起身,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谢谢各位专家的严谨论证,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随后,他对张经理说:“可以使用这款新材料,但必须严格按照专家提出的施工工艺要求操作,每一批材料进场都要进行抽检,检测结果不合格,一律不准使用。”
张经理连连答应:“赵工,您放心,我们一定严格执行,绝不打折扣。”
秋意渐浓,市文化中心的维修工程已推进到消防改造的关键阶段。赵承平的工装袖口磨得发亮,安全帽的系带也被反复调整得有些松弛,三个月的高强度监督让他眼底多了几分红血丝,但那双盯着工程细节的眼睛,依旧锐利如鹰。消防管道安装是重中之重,关乎后续文化中心的消防安全,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地,手里的卷尺、水平仪从不离身,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管道走向、接口位置和检测数据。
这天上午,天空飘着细密的秋雨,工地地面泥泞湿滑。赵承平穿着防滑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地下一层的消防管道安装区域。空气中弥漫着油漆和金属的混合气味,工人们正弯腰忙碌着,焊接管道的火花在昏暗的空间里此起彼伏,照亮一张张汗湿的脸庞。他沿着管道铺设的路线缓缓前行,手指不时拂过冰凉的管道表面,感受接口处的平整度,每走几步就用水平仪测量一次管道坡度。
“赵工,您又来巡查了?这雨天地滑,可得小心点。” 负责消防安装的班组长老王迎了上来,他脸上沾着几点泥浆,手里还拿着扳手,语气里带着几分熟稔的敬畏。
赵承平点点头,目光没有离开管道:“消防这事儿不能马虎,尤其是地下层,一旦漏水或者水压不足,出事就是大事。” 他蹲下身,借着头顶临时照明灯的光线,仔细查看一处刚安装好的弯头接口。这是一个 90 度弯头,连接着主管道和分支管道,原本应该与管道保持精准的垂直角度,可此刻他却发现,弯头微微有些倾斜,肉眼看去偏差似乎不大,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种细微的角度误差,很可能导致水流通过时产生涡流,影响整个消防系统的水压。
他掏出卷尺,一端固定在主管道上,一端拉到弯头接口处,反复测量了三次,又用水平仪校准,最终确认弯头角度偏差了 3 度。“老王,你过来看看这个弯头。” 赵承平的声音沉了下来,指着那个不合格的接口。
老王凑过来瞅了瞅,不以为意地笑了笑:“赵工,就差这么一点点,不影响使用的。您看工人们都忙着赶进度,这拆了重装,得耽误大半天工夫呢。” 旁边几个工人也围了过来,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有人小声嘀咕:“这么点偏差,肉眼都快看不见了,没必要这么较真吧?”
赵承平站起身,雨水顺着他的安全帽檐滴落,打湿了胸前的工作证。他拿起小本子,在上面重重写下 “地下一层消防管道弯头角度偏差 3 度,影响水压,需立即返工”,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地里格外清晰。“差一点都不行!” 他的语气斩钉截铁,“消防管道的每一个接口、每一个弯头,都直接关系到灭火时的水压和水流速度。真要是发生火灾,就因为这 3 度的偏差,水流供不上来,延误了灭火时机,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工人,语气缓和了些但依旧坚定:“我们维修文化中心,是为了给市民一个安全、可靠的活动场所,不是做表面功夫。今天这个弯头必须拆了重装,标准就是图纸上的要求,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老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他知道赵承平的脾气,认死理,只要是关乎安全和质量的问题,从来没有通融的余地。他叹了口气,转头对工人们说:“行了,按赵工说的办,拆了重新装。” 工人们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拿起工具,开始拆卸砖头。赵承平没有离开,而是站在一旁监督,看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卸下旧弯头,重新测量、校准,将新的弯头精准安装到位,又用水平仪反复确认无误后,才在小本子上打了个勾,紧绷的眉头稍稍舒展。
他心里清楚,施工方想赶进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质量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之前处理问题建材案时,那些因为疏忽大意留下的安全隐患,至今还历历在目。“宁肯多花点时间,也绝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他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转身继续巡查下一处管道。
随着工程进入收尾阶段,距离文化艺术节开幕仅剩半个月时间,赵承平的神经绷得更紧了。他检查得愈发仔细,几乎到了 “吹毛求疵” 的地步。文化中心的吊顶内部、地下室的角落、墙体的隐蔽部位,只要是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他都一一排查。
这天下午,他背着工具包,手里拿着手电筒,钻进了二楼展厅的吊顶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