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哩kanshuli.com

在这一行,没有个一二十年的经验,谁敢说自己是“把眼”的?

正因为这类老师傅十分稀缺,每年只有秋季放山人集体进山时,

国营商店才会请“把眼”师傅坐镇。

“连‘把眼’师傅都没有,那确实不能去国营商店。”

听完解释,夏长海直接将国营商店排除在外。

没有“把眼”师傅,那些人参他可不敢收。

野山参并非人工培育,这东西向来以重量轻、药性强而闻名。

也正是因为这年代山里的人参还未稀缺到极致,

放到以后,谁收野山参不得先看重量?还得划分等级,按克算钱!

别说五品叶、六品叶这种顶尖货色,就算是二品叶,也不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

夏长海记得十分清楚,97年的时候,晋江边上一筒品相普通的长白山野山参,

拍出了2.3万美元的天价!按当时的汇率,差不多600多美元一克。

听着是不是觉得贵得离谱?

但别忘了,那年代物价很低!

上海的房价才不到3000元一平,便宜的地方1000元都不到!

一根参就能抵得上两套房!

“刘叔,除了国营商店,石湖市还有没有专门收人参的地方?”

因为上次机械厂的事情,夏长海短期内不想找安开山。

再说,那家伙也不懂行。

到时候还得找“把眼”师傅,

来来回回,得花费不少时间。

“你们可以去岭南那边的供销社看看。”

“供销社还收这玩意儿?”

在夏长海的记忆里,供销社就像乡镇上的百货商场,

虽说也收东西,但一般只收旧货、山货,国营商店都比它强一些。

“嗯,岭南那边的情况和咱们这儿不一样,那边放山人多,参也多!”

人参和别的东西不同,这才是真正的珍贵之物。

供销社随着时代变迁,倒也变得合理起来。

“你去那儿的时候,报我名字,我表弟在里面。”

“行,麻烦刘叔了。”

“客气啥,一个电话的事儿……”

又闲聊了一会儿,夏长海三人便往回走。

路上,

赵二溜一脸神秘。

王喜栋忍不住说道:“赵哥,有啥事儿你就说,别像现在这样扭扭捏捏的。”

平时赵二溜胆子很小,

可这次却表现得格外奇怪。

“说吧,到底啥事?缺钱了?”

夏长海借钱时就是这副模样。

“不不不。”

赵二溜连忙摆手,

“不是借钱。”

“就是……就是……我想……”

“喜栋,走吧,这家伙看来也不着急。”

夏长海使了个眼色,假装要走。

王喜栋心领神会:“好!”

“别别别,两位好兄弟,我说,我说还不行么。”

赵二溜赶忙拉住夏长海与王喜栋,一咬牙:

“你们下回挖参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我就想跟着沾个光……”

放山和打猎一样,向来只有把头邀请别人搭伙,从未有过求着别人带自己的。

这不符合规矩。

毕竟,多一个人,就得多一个人分钱。

这年头,谁会嫌钱多呢?

更别说赵二溜完全不懂挖参,就算把挖到的参都给他,

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何况只是好朋友!

赵二溜也知道自己的要求有些过分,不等夏长海二人开口,便赶紧接着说:

“我可以拿鹿茸来换,不要大的,给我一苗小的就行,回家炖鱼汤喝。”

夏长海:“说完了?没别的要求了?”

“没了。”

“那明天早上早点来,跟我们一起进山。”

夏长海丢下这句话,转身往家走去。

“哦。”赵二溜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可随即反应过来,

“哎,明天上山干啥?不是说去卖‘棒槌’吗?”

王喜栋:“老大说啥你就照做,要是顺利,明天晚上你就能喝上鱼汤了。”

“对,听老大的准没错!”

啊?

赵二溜看着远去的夏长海,疑惑地眨了眨眼。

不是说放山讲究很多吗?

又是算日子,又是提前探地。

就算一切顺利,进山前也得有“把眼”师傅把关,把头才会开门进山。

怎么到了夏长海这儿,就跟下地摘菜似的,说去就去?

“不过既然是夏长海兄弟说的,肯定没问题!”赵二溜高高兴兴地回家,

“明天就去买条鱼回来!”

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