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6章 赤红魔晓(1) (1 / 2)
看书哩kanshuli.com
1960年的北京,初秋的风卷着永定河的水汽掠过城墙根,陈晓拎着那只边角磨得发亮的深棕色皮箱站在月台上时,帽檐下的目光先落在了站台顶棚的钢筋架构上。那不是霍格沃茨城堡里被魔法加固过的橡木横梁,每一道铆接的接缝都裸露着金属的冷光,像某种精密的麻瓜造物——但他知道,从今天起,这些“麻瓜造物”将和他行李箱里的东西产生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陈晓同志?”一个穿着蓝色工装、胸前别着“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徽章的男人走过来,握手时掌心带着机油的温度,“我是王工,奉命来接您。车在外面。”
皮箱的锁扣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哒”,那是他用 wand 轻触锁芯的声音。箱子里垫着三层防魔咒布,最底下躺着从科多斯多瑞兹带回来的核心设备:一枚拳头大的、泛着淡紫色光晕的“共振水晶”,以及两本用西里尔字母写就的《魔法-粒子相互作用理论》。苏联的导师临别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论文证明,魔法场能影响α粒子的衰变轨迹,这在麻瓜的物理世界里,会是颗炸弹。”
研究所坐落在中关村一处刚盖好的红砖楼里,走廊里弥漫着松节油和焊锡的味道。王工推开一间挂着“特殊材料实验室”牌子的门,里面已经站着三个穿白大褂的人,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鹰:“小陈同志,我是李院士。听说你在国外研究的‘特殊材料’,能让精密仪器的误差缩小到千分之一?”
陈晓点头,将皮箱放在铺着黑色防静电垫的实验台上。他没有直接拿出水晶,而是先从内侧口袋里掏出一个铜制的小罗盘——这是科多斯多瑞兹的特产,指针不是指向南北,而是始终朝向魔法浓度最高的方向。此刻指针正微微颤动着指向窗外,那里有一棵刚栽下的白杨树。
“原理很简单,”他一边说,一边抽出 wand,动作快得像弹了下手指。一道几乎看不见的银线从杖尖射出,落在罗盘旁的一个玻璃培养皿里。皿中原本悬浮着几颗铀-238的颗粒,在银线触及的瞬间,颗粒周围突然泛起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原本杂乱无章的布朗运动变得规律起来,像被无形的手编排过的舞蹈。
“这是……”王工的声音有些发紧,他凑近看培养皿,手里的铅笔差点掉在地上。
“魔法场形成的‘势阱’,”陈晓解释道,wand 在空中划出一个复杂的符号,培养皿上方的空气突然扭曲了一下,“科多斯多瑞兹的实验证明,当魔法场强度稳定在3.76格林单位时,能中和掉微观粒子的随机扰动。这对你们正在调试的粒子对撞机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院士猛地抬起头:“意味着我们能精准捕捉到反粒子的轨迹!”他快步走到一台庞大的、布满旋钮的仪器前,那是刚从苏联引进的质子同步加速器模型,“上个月的实验失败,就是因为粒子衰变太快,探测器根本来不及反应。”
接下来的三个月,陈晓成了实验室里最“神秘”的存在。他从不参与公开的学术会议,但每天凌晨三点,实验室的灯总会准时亮起。他发明的“双场校准法”开始发挥作用:先用麻瓜的液氮冷却探测器到零下269度,再用 wand 释放“稳定咒”,让魔法场与低温环境形成共振。当第一束被魔法“驯服”的质子束穿过加速环时,示波器上原本跳跃的杂波突然变成了一条平滑如镜的绿线。
“成功了!”负责记录数据的年轻研究员小张跳起来,手里的笔记本差点甩到地上。屏幕上显示,粒子的偏转角度误差从之前的15%降到了0.03%,这意味着他们能首次清晰地观测到π介子的衰变过程。
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有天早晨,陈晓发现实验台上的共振水晶表面出现了一道裂纹。他立刻意识到是昨晚的强磁场干扰了水晶的魔法场——麻瓜仪器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像砂纸一样磨损魔法造物。他不得不连夜调配“抗磁药剂”:用独角兽尾毛粉末混合磁石碎屑,再加入三滴满月时收集的露水,熬制成一种墨绿色的液体,涂抹在水晶表面。当药剂接触到水晶的瞬间,裂纹处泛起一阵金红色的火花,像有生命般愈合了。
“这东西比精密仪器还娇贵。”王工看着他小心翼翼地给水晶套上铅制防护罩,忍不住打趣道。防护罩内壁刻着陈晓用 wand 写的俄语咒语,能吸收90%的电磁辐射。
深秋的一个傍晚,李院士把一份标着“绝密”的文件放在他面前。文件上画着一个巨大的、类似金属球的装置草图,旁边写着“铀浓缩离心机”。“小陈,”老院士的声音低沉下来,“我们的离心分离效率太低,国外的技术封锁太严。你带来的‘特殊材料’,能不能……”
陈晓的目光落在草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齿轮和管道上。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图书馆里的一本旧书,里面记载着一种“重力扭曲咒”,能改变特定区域的引力常数。如果把咒语施加在离心机的转子上,让转子在旋转时受到的重力减小一半,转速就能突破现有的物理极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他也知道其中的风险。魔法场的不稳定可能导致转子突然失重,引发爆炸。他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计算咒语的参数,在草稿纸上画满了魔法场强度与转速的函数图像,甚至用“预见咒”模拟了二十种可能的故障场景。第七天深夜,他终于在实验室的小型离心机上进行了第一次试验:当 wand 在空中划出一个倒写的“Ω”符号时,转子突然发出一声尖锐的嗡鸣,转速表的指针瞬间从每分钟3万转跳到了6万转,而机身的震动却比平时还小——魔法场像一只无形的手托住了高速旋转的金属,抵消了大部分离心力。
“浓缩效率提升了300%。”李院士看着检测报告,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报告上显示,原本需要十个小时才能完成的铀-235分离,现在三个小时就能达标。
窗外,中关村的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散落的星辰。陈晓揉了揉酸胀的眼睛, wand 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了敲,弹出一小簇金色的火花。他想起在科多斯多瑞兹的雪夜,导师曾指着实验室窗外的克里姆林宫说:“魔法不该只用来点灯或变形,它应该像伏特加一样,给这个世界的引擎加点力。”
现在,他觉得自己正在做这件事。那些来自古老魔法世界的咒语和水晶,正在和麻瓜的反应堆、离心机产生共鸣,像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描述同一个宇宙的奥秘。他打开抽屉,拿出一张刚收到的电报,上面用加密的魔法墨水写着:“莫斯科的共振水晶生产线已启动,你的理论正在改变一切。”
走廊里传来王工的声音,喊他去看新到的探测器。陈晓合上抽屉,抓起 wand 快步走出实验室。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他身后的地面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影子,影子的末端,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微微闪烁,像一颗埋在土壤里的种子,正准备破土而出。
1961年的春节来得格外早,实验室的玻璃窗上结着冰花,陈晓用魔杖尖端轻轻一点,冰花便化作细碎的光粒融进空气里。王工捧着一摞刚打印出来的实验数据走进来,棉帽上的雪沫子还没化,"小陈同志,你看这个!"他把数据拍在桌上,指腹重重戳在其中一行数字上,"用了你的'重力缓冲咒'后,离心机的轴承磨损率下降了72%,后勤处说省下的特种钢材够再造两台样机。"
陈晓的目光落在数据旁的草图上,那是他昨夜修改的咒语阵列——原本单一的倒Ω符号被拆解成三个嵌套的环形咒文,最内层刻着科多斯多瑞兹特有的"稳定符",外层则是他根据机械原理添加的"应力分散咒"。魔杖在指尖转了个圈,杖尖掠过草图时,纸上的墨迹突然泛起银光,三个圆环缓缓旋转起来,像活的齿轮在咬合。
"这还不够。"他忽然开口,指尖点在离心机转子的标注处,"现有咒文只能抵消垂直方向的重力分力,当转速超过8万转时,水平方向的离心力会让咒文场产生裂隙。"话音未落,桌上的搪瓷杯突然自己飘了起来,在半空中划出一道倾斜的弧线,杯里的热水没有洒出一滴,反而在杯壁形成了一层旋转的水膜。
王工看得眼睛发直。他跟着陈晓工作半年,早已习惯了悬浮的仪器、自动书写的公式,但每次见这场景还是忍不住心悸——就像亲眼看着物理课本里的定律被悄悄改写。"那...有解决办法?"
"需要引入'动态平衡咒'。"陈晓让杯子轻轻落回桌面,从抽屉里翻出一本磨破了角的笔记,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羽毛。这是他去年从西伯利亚带回的雷鸟羽毛,科多斯多瑞兹的教授说这种羽毛蕴含的魔法能量能随运动状态自动调节。他用羽毛蘸了点稀释过的龙血墨水,在草图边缘补了一串跳动的符号,"雷鸟羽毛粉混合磁流体,能让咒文场像活物一样呼吸,转速越快,防御越强。"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汽车引擎的轰鸣,三辆绿色的军用吉普停在楼下,车身上的五角星在雪光里格外醒目。李院士陪着两个穿军装的人走进实验室,为首的中年男人肩章上缀着三颗金星,进门时目光先扫过墙上的元素周期表,最后落在陈晓手里的羽毛上。
"这位就是陈晓同志?"男人的声音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握手时力道惊人,"我是赵参谋长,奉中央命令来了解'特殊材料'的进展。"他指了指身后的助手,那人打开一个银色的箱子,里面装着块巴掌大的金属片,表面布满细密的蜂窝状凹坑,"这是从罗布泊试验场带回来的残骸,我们需要知道,它在爆炸中心承受了多少冲击力。"
陈晓指尖的羽毛突然颤动起来,他认出这是魔法合金的残片——表面的凹坑其实是"防御咒"失效后留下的能量印记。他示意助手把金属片放在探测仪下,自己则举起魔杖在空中划出复杂的轨迹,口中念念有词。探测仪的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波动的曲线,曲线峰值处标注着"1.27×10?帕斯卡",旁边还浮现出一行淡金色的小字:"残留魔法场强度0.3格林,推测原始强度12.8格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魔法造物?"赵参谋长的眉头拧了起来,他显然没料到会是这个结果。
李院士在一旁解释:"小陈同志发现,国外有些势力早就在用'特殊材料'做武器试验。这种合金里掺了龙鳞粉末,能硬抗百吨级炸药的冲击波。"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必须能突破这种防御。"
陈晓突然抓起那片残骸,魔杖尖端抵住其中一个凹坑。残片表面泛起红光,像烧红的烙铁浸入冷水般发出嘶嘶声,几秒后竟浮现出模糊的图案——那是个由蛇与骷髅组成的徽记,边缘还刻着一行拉丁文。"这是黑魔法造物。"他的声音冷得像西伯利亚的寒风,"科多斯多瑞兹的禁书库里记载过,这种徽记属于二十世纪初活跃在欧洲的黑巫师组织,他们专门为军火商开发魔法武器。"
赵参谋长的脸色沉了下来:"这么说,他们已经把魔法用到战场上了?"
"不止战场。"陈晓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的计算公式,"您看这个,黑魔法场会干扰核爆产生的伽马射线,让辐射范围缩小30%。如果他们用这种技术改造核弹头..."
"我们必须抢先一步。"李院士打断他的话,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小陈,能不能用你的技术反制?比如...增强辐射强度?"
陈晓的目光落在窗外的雪地上,那里有几只麻雀正啄食着窗台上的谷粒。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的核魔法实验室,导师曾用"裂变增幅咒"让一块铀-235的衰变速度提升了百倍,当时整个实验室的辐射报警系统都在尖叫。"可以,但需要特制的魔法增幅器。"他在纸上画了个类似喇叭的装置,"用独角兽角做核心,外层裹上铅制的咒文阵列,能把魔法场聚焦成一束射线,直接轰击裂变材料。"
接下来的三个月,实验室变成了魔法与科技的角斗场。陈晓带领团队打造增幅器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独角兽角在强磁场中会产生"魔法涡流",导致咒文阵列频繁失效。有天深夜,当第七次试验失败,增幅器突然爆出一团绿火时,王工忍不住摔了手里的扳手:"这根本不可能!魔法和磁场就是水火不容!"
陈晓却盯着绿火发呆,那火焰的颜色与他记忆中科多斯多瑞兹图书馆里的《古代符文大全》封皮一模一样。他突然抓起魔杖冲向资料室,在积满灰尘的书架上翻出一本1943年版的《魔法与电磁学》,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俄文写着:"当磁场强度达到1.5特斯拉时,施加'反向咒'可产生魔法超导现象。"
"反向咒..."他喃喃自语,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写起来。磁场方向、咒文旋转角度、能量输入频率...当最后一个公式写完时,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他转身对趴在桌上打盹的王工喊:"快!准备1.5特斯拉的电磁铁,我们再试一次!"
这次试验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当电磁铁的嗡鸣声达到峰值时,陈晓挥动魔杖画出反向旋转的咒文,独角兽角核心突然发出刺眼的蓝光,增幅器前端的探测屏上,铀-235的衰变曲线像被点燃的导火索般陡峭上升——辐射强度提升了300%,远超预期。
"成功了!"小张激动得抱住旁边的仪器,却被烫得跳起来——增幅器外壳的温度已经超过了100度。陈晓却注意到另一个细节:探测屏角落显示,魔法场与磁场形成了稳定的驻波,像两条缠绕的蛇在共舞。
赵参谋长再次来访时,带来了更紧急的消息:侦察机拍到罗布泊以西出现了可疑的魔法波动,疑似黑巫师组织在进行新的武器试验。"中央决定,下个月进行首次核试验,你的增幅器必须到位。"他把一份标着"最高机密"的文件推到陈晓面前,上面是原子弹的装配图纸,"我们在弹头上预留了安装接口,就等你的'特殊部件'了。"
出发去罗布泊的前一晚,陈晓收到了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信封上盖着科多斯多瑞兹的火漆印。导师在信里说,苏联的魔法部已经发现黑巫师组织与西方情报机构的联系,他们正在追踪一批走私的龙鳞合金,"记住,魔法不是武器,是钥匙。但当门后有豺狼时,钥匙也能变成锤子。"
火车在戈壁滩上行驶了三天三夜,窗外的景色从绿洲变成荒原,最后连草都看不见了。陈晓抱着装增幅器的铅箱坐在窗边,手里摩挲着那片黑魔法合金残片。残片上的蛇形徽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让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的毕业考试——当时他用"拆解咒"破解了考官设置的黑魔法陷阱,导师说他有"化险为夷的天赋"。
试验基地建在一片干涸的湖床上,银白色的铁塔直插云霄。陈晓的增幅器被安装在原子弹的核心部位,外面裹着厚厚的铅板。李院士在检查完最后一道工序后,拍着他的肩膀说:"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知道,魔法到底能不能成为我们的武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晚,陈晓在帐篷里整理笔记时,发现了一张被忽略的纸条,是科多斯多瑞兹的同学偷偷塞给他的,上面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净化咒"的古老形态,能中和黑魔法残留的负能量。他突然意识到,他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增强破坏力,却忘了魔法最本质的力量是什么。
第二天清晨,所有人都退到了三十公里外的观测站。陈晓站在控制室里,手指悬在启动按钮上方。赵参谋长看着手表倒数:"还有十分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