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章 收费站出口的遭遇 (2 / 2)
看书哩kanshuli.com
青年有些紧张地点头:“是,书记,我叫葛实,是农大毕业的,现在在隔壁村当大学生村官,今天过来帮忙的。”
李仕山笑了笑,指着眼前的田块:“依你看,这片地的潜力挖尽了吗?如果要提质增效,突破口在哪里?”
葛实眼睛一亮,仿佛遇到了知音,话也多了起来,从引入特定绿肥、改善灌溉微循环,谈到尝试订单农业规避市场风险。
他的思路清晰,极具操作性。
李仕山只是听着,不时点点头,末了鼓励了一句:“很好,扎根泥土,学以致用,前途无量。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没有多余的表示,但“葛实”这个名字,和他谈及土壤时发光的眼神,已悄然留在李仕山的备忘录里。
李仕山记得,前世安江走出的为数不多的副厅级干部就叫这个名字。
他是省农业厅以推动“智慧农业”和“土壤健康档案”闻名的副厅长。
在另一个县的信访大厅“随机”走访时,一个三十岁出头、眉宇间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明亮的年轻干部引起了李仕山的注意。
他在面对一位情绪激动、反复诉说拆迁补偿不公的老人时,没有丝毫厌烦,也不空谈政策,而是耐心倾听,偶尔插话也是问几个关键细节。
到最后他竟然拿出一张纸,寥寥几笔勾勒出老人房屋和周边地块的简单示意图,结合政策条文,一点一点帮老人分析争议焦点,语气平和,逻辑清晰,竟让老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李仕山在外面站了十几分钟,然后才走过去。
县里的领导连忙介绍:“书记,这是信访局的赵劲松。”
李仕山看着赵劲松桌上那叠密密麻麻记满要点和联系方式的信访记录,拍了拍他的肩膀:“做群众工作,光有耐心不够,还得有方法,能画图说清楚,比讲大道理管用。辛苦了。”
依旧是简单的肯定,没有额外承诺。
但李仕山记得很清楚,前世赵劲松可是以擅长化解复杂矛盾纠纷、被誉为“灭火队长”的干部,官至区长,起步就是在基层信访岗位。
李仕山没有表现出求才若渴的样子,只是给予肯定,静待时机成熟,这些种子自然会在他需要的时候,破土而出,成为他未来布局中有用的棋子。。
半个多月的密集调研终于画上句号。
返程时,来时乘坐的奥迪车很不给面子地在最后一个县趴了窝。
当地县办负责人急出一头汗,连忙协调了一辆帕萨特,临时给李书记使用。
于是李仕山一行人坐着这辆挂着邻县牌照的帕萨特,驶入返回安江的高速公路。
几小时枯燥行程后,刚出收费站,两名穿着运管制服的人员便打着手势,示意他们靠边停车。
福进按下车窗,脸上习惯性地堆起客气的笑容,用他那带着闽南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同志,有什么事吗?”
可以明显看出这两名运管人员听到福进的口音后,对视了一眼,微微一笑。
只见其中一人走上前,例行公事般地说道:“例行检查,请配合一下。”
他绕着帕萨特走了一圈,目光在后备箱处停留,用手拍了拍,“打开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