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哩kanshuli.com

洪均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有的关乎政策和资金的精准落地,有的触及社会公平和发展模式。

不仅发现了问题,洪均还在晚上回到宾馆进行后续整理,尝试着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可能根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

他给出的方案虽然说还带着年轻人的直率和尖锐,但敢于触碰真实问题的勇气和洞察力,让李仕山很是认可。

福进在这一块就显得有些逊色。

他的强项在于确保调研所有的行程、接待、材料流转都无可挑剔。

可在“发现问题”这一项上,他更多的是记录和归纳,缺乏洪均那种“穿透表象、直抵核心”的洞察力。

但这也可以理解。

福进长期在市委办从事文书和协调工作,到了街道办更多是执行层面。

他接触的广度和深度确实不如在乡镇直面各种复杂矛盾的洪均。

到了调研进入后半段,李仕山就察觉到,福进眼神中偶尔会掠过失落之色。

尤其是在洪均又一次提出某个问题,引得李仕山深入追问时,福进会下意识地垂下目光,或者更加专注地整理手头的文件。

李仕山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却选择暂时保持沉默。

这是对富进的一种压力测试,也是对他心性的考验。

要知道,一个成熟的干部,不仅要能接受他人的长处,更要能认清自己的定位,在团队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

能不能调整好心态,化解可能产生的失落甚至嫉妒。

能不能在洪均的锋芒下,依然稳扎稳打地发挥自己“稳定器”和“润滑剂”的作用,这些都是福进需要自己跨越的关卡。

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

福进将来到底能走多远,既要看他的悟性,能否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也要看他的格局,能否容人、共事。

当然,这次密集的基层调研,对李仕山而言,目标远不止于考察洪均和富进,或者发现几个具体问题。

洪均这个“意外之喜”给他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李仕山现在的地位,已经有资格笼络人才了。

自己可以凭借前世对安江政商两界人物命运轨迹的模糊记忆,完全可以提前布局。

在那些未来的栋梁之材尚未崭露头角或身处困境时,看似无意地结下善缘,为将来打造一个强力的班底。

在某农业县参观高标准农田时,当地安排了一位戴着眼镜、身材清瘦的年轻青年做讲解。

他不像一般干部照本宣科,而是蹲下身,随手抓起一把土,在指间捻开,就开始介绍土壤墒情、有机质含量和轮作建议,语言朴实,数据精准,眼神里透着对土地的真挚感情。

李仕山听得饶有兴致,打断了他背诵式的结尾,问道:“你是学农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